景山实验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德育为本,教书育人;打好基础,终身受益。下面就从识字、写作和选文部分具体来谈谈景山教材的特点。
一、识字部分的编排特点
景山教材编排特点之一就是在一二年级集中识字。第一册在准确定位“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之后,迅速进入汉字的认读阶段。最初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独体字,然后进行第一次集中识字,此后进入课文的学习,经过半学期的学习之后,进入第二次集中学习阶段,然后再进入课文学习,第一学期结束后,能认识400个字。主要生字在集中识字部分,一部分是随文认识;第二册共有四个集中识字部分,共有生字532个,另有随文识字68个,共识字600个;第三册有三次集中识字,认读596个,随文识字50个,共识字646个;第四册共有两次集中识字,认读354个,随文认识35个,共识字389个。四册共认读2135字,识字基本过关。这种编排方式,既汲取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又体现了教育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清代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这充分说明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吸收知识和表达思想的载体,没有一定的识字量,阅读和写作能力训练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除了识字方针汲取了古代的经验外,景山教材的识字方法与优秀的传统方法也有相通之处。教材在看图识字认识部分独体字之后,通过形声字归类、基本字组字、基本字带字、部首带字、形近字对比、反义词对比等多种归类比较形式进行识字。基本字组字如“山”和“石”组成“岩”,基本字带字如“日”带“旦”再带出“但”,形近字比较如“孩(孩子)、该(应该)”,形声字归类如“妈、吗、蚂、码、骂”等。
这些做法不但包含了传统的精华,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从汉字本身来看,汉字一小部分是独体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合体字中大部分又是形声字,偏旁部首和造字规律相当明显,即使儿童也很容易领会,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完全可能成批地识字。景山教材的识字方法完全符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所以大量识字是可能的。另外,汉字不同于字母文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前是无法阅读的。而不阅读不跟语言实际联系起来,识字的效果又会受到影响,难于致用,难于巩固。因此景山教材将识字分在两年进行,并且在集中识字的同时,运用儿歌、谜语、看图说话、卡通对话、儿童诗等形式加以运用。在首次集中识字后通过11篇轻松活泼、易于朗读的课文进行巩固,第二次识字后,又编了七篇通俗易懂的课文加以巩固,以后两册也采用了这种运用巩固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识字与阅读的矛盾。
二、写作部分的编排特点
景山教材的编排体系就是“以写作为中心”,因此在一二年级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就进行阅读训练,并通过造句、写话初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好作文基础。其中一年级主要以“用自己喜欢的词造句”和“用所给的词写一句话”的方式进行训练。到了二年级上学期仍以造句为主,但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形式上也有了一些变化,如“照例子,用带点的词写一句话”。同时加强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书面表达打下基础,如学了《蓝树叶》后设计了“说一、两件你帮助同学的事”。到了第四册,就有了说说写写的训练,这册共有五次练习,这些练习与日常生活和儿童的认知能力密切结合。如“巧运南瓜”“眼镜找朋友”等。并且每次练习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指导。如:1)仔细观察每一幅画,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2)想一想,图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3)你把这几幅图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把你说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三年级作文启蒙,以写“放胆文”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文章写“开”,把笔写“顺”。四五年级的时候,作文训练由放到收,注重全面提高。并强调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自我,在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
同时,一二年级的词句积累不仅表现为选词造句,用词写话方面,还表现在词的数量的积累上。比如第一册就要求小学生掌握90个课文中出现的词。另外,教材还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对词的认识。
景山教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阅读和背诵的要求较高。从一年级开始要求背诵古诗和优美的文段,这也是针对其编排体系做出的要求,“以写作为中心”的前提就是积累。因为写作既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唯有“厚积”才能“薄发”。当然,这并不是对所有的内容死记硬背,增加学生负担,而是有选择地熟读、背诵。因为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的目的并不在于背诵本身,而在于通过背诵,使自己应当掌握的文字、词汇、语句日益丰富,写作时许多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贴近、十分合宜的文字、词汇、语句会不断“跳”到笔底下来,供你选择,供你自由使用。读得多了,才能学到丰富的词汇,才能学到多样的表现方法,才能打开眼界,从比较中体会到一些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
三、课文部分的编排特点
以往在小学教材的编写中,选择课文问题一直不为人注意。很多时候,选文仅仅服务于识字的需要,把小学阶段的选文定位于积累常用字、常用词、学习规范化的语言等方面,忽视了选文的质量。景山教材在选材上一方面照顾识字的需要,另一方面遵循传统的“文质兼美,文以载道”原则,坚持选择名家名篇作为教材的主体。如三到五年级的教材中选取了58人的作品共99篇,占总量的76%,如《翠鸟》《松鼠》《雨燕风筝》《妈妈的账单》《黄山奇石》《夜莺之歌》等。同时还编进了作家简介、作家生活照片,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包括冰心、郭沫若、萧红、巴金、秦牧、宗璞、郑振铎、严文井、袁鹰、季羡林等。另外,景山教材还强调古诗文的学习,要求熟读、背诵古诗文,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
这种编排还因为优秀读物中的语言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经过精心加工、精心组织的,从这样的读物中积累材料对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大有裨益。同时,历代传诵的诗文名篇,其中保留着大量精辟的、含义深邃的、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语句,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该教材的选文除了这些特点之外还大胆创新,选取本校学生的习作编入教材,其目的在于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这是完全符合儿童的模仿心理的一个创举,为学生的写作树立了模仿的对象,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总之,景山教材是一套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语言的规律,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编写的教材。同时也是一套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于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教材。